深海微生物多克多多:科学界的神秘新星

如果你最近关注科学新闻,可能会发现“多克多多”这个词频繁出现。从生物学实验室到材料科学会议,这个听起来有点可爱的名字,似乎成了研究者们的新宠。它既不是外星生物,也不是什么魔法材料,而是一种最近被详细研究的特殊微生物——但它的特别之处,足以让整个科学界为之兴奋。

多克多多的“身份证”

2019年,海洋考察船“深蓝号”在太平洋海沟11000米深处,首次采集到这种微生物的样本。当时研究人员给它起的临时编号是“DKD-19”,后来因为实验室里总有人把编号叫成“多克多多”,这个昵称反而流传开来。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报》上的首篇研究报告,正式确认了它的分类地位:属于古菌域的一个全新分支。

深海微生物多克多多:科学界的神秘新星

它凭什么特别?

  • 生存能力爆表:在实验室里,它能在120℃高温和零下20℃环境自由切换
  • 代谢方式奇葩:不需要光照或有机物,靠分解玄武岩里的矿物质获取能量
  • 长得随心所欲:显微镜下能看到三角形、六边形等规则几何形态

隔壁老王VS多克多多

特性普通深海古菌多克多多
细胞壁构成假胞壁酸二氧化硅晶体
能量来源甲烷/硫化物铁镁硅酸盐
分裂速度2周1代18小时1代

让科学家睡不着觉的三大谜题

虽然已经发了上百篇论文,但关于这个小家伙的未解之谜反而越来越多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安娜·陈教授在《细胞》子刊上写道:“每次觉得快要抓住关键时,它就会展现出新的可能性。”

  • 它的遗传物质里藏着30%功能未知的“暗基因”
  • 在无氧环境下会产生微量单质金
  • 群体感应机制能跨越微生物界限,影响周围真核生物

实验室里的意外收获

加州理工的团队原本想用它做污水处理实验,却意外发现培养液里的塑料瓶盖出现了降解现象。这个偶然发现让研究人员熬夜重做了37次实验,最终在《科学进展》杂志发表了关于生物降解塑料的新机制。

从深海到火星的想象

天体生物学家们最近总往微生物实验室跑。他们发现多克多多在模拟火星土壤中不仅能存活,还能主动改造周围环境。埃隆·马斯克转发的相关论文下,点赞最高的评论写着:“或许我们该往火星快递一集装箱这个小家伙。”

深夜的实验室里,培养皿中的多克多多依然在安静地改变着自己的形状。窗外的梧桐树上,夏蝉突然叫了一声,惊醒了对着显微镜发呆的研究生。他揉揉眼睛,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第158次观测结果,顺手给女朋友发了条信息:“今晚又要通宵,记得帮我喂猫。”
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
相关推荐

返回顶部